長江商報消息 ●長江商報記者 魏度
二闖IPO,南京肯特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肯特股份”)終于過會了,但質疑并未減少。
肯特股份的經營業績并不理想。2020年,營業收入、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(簡稱凈利)同比下降。2021年,二者突然轉向增長。一個重要因素是,公司通過收購資產進入四氟膜業務領域。
即便如此,肯特股份的毛利率在持續下降,未來的持續盈利能力存疑。
肯特股份控制權的穩定性也值得懷疑。68歲的實際控制人楊文光,與幾名自然人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,共同控制公司71.77%的表決權。未來,一旦一致行動人關系解除,楊文光的控制權穩定性將受到挑戰。
肯特股份被質疑在圈錢。IPO前,公司向股東分紅9156.94萬元,盡管公司不差錢,公司仍然打算將4000萬元募資補充流動資金。
向鐵科院銷售下降
肯特股份的市占率究竟是多少?與主要客戶合作的穩定性及可持續性如何?這是肯特股份備受質疑之處。
在招股書中,肯特股份稱,公司所處的高性能工程塑料制品行業是一個較為細分的市場,中國通用機械協會閥門分會于2022年6月21日出具的證明顯示,肯特股份的高端閥用特種工程塑料制品2021年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6%,排名第一;在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15%,排名第三。
公司在招股書中同時披露,根據QY Research研究數據,2016年,中國高性能工程塑料零部件市場規模為237.36億元,2021年市場規模達到319.06億元。
2021年,肯特股份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.10億元,約占當年市場規模的0.97%。
當然,二者之間存在統計口徑差別,但不會改變整體情況。公司宣稱的高端閥用特種工程塑料制品,如果披露準確無誤的話,那么,很有可能是很小的細分領域涉足的企業不多?咸毓煞輰⒋四贸鰜泶笈e宣揚,存在炒作抬升自己市場地位之嫌。
在招股書中,肯特股份還稱,高性能工程塑料制品進口替代空間巨大,公司實現進口替代的產品規格較多,部分產品在國內不存在同類型競爭對手。
實際情況如何呢?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,肯特股份進口替代產品收入分別為7195.71萬元、5304.47萬元、5748.31萬元、4087.73萬元,進口替代產品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1.39%、22.38%、18.57%、20.99%,呈下降趨勢。
關于客戶,肯特股份稱,公司主要為鐵科院、中國中車、紐威股份、航天晨光、比亞迪等客戶提供高性能工程塑料零部件及組配件產品。
但從實際銷售情況看,2019年,鐵科院為公司第二大客戶,銷售占比為13.87%;2020年占比為6.35%,退居第五大客戶;2021年占比為3.83%;2022年上半年繼續位居第五大客戶。
至于中國中車,2019年以來,就沒有出現在肯特股份前五大客戶名單中。
業績不穩毛利率連降
盈利能力不穩定,為闖IPO而湊業績,肯特股份的成長性、持續性值得懷疑。
這是肯特股份第二次IPO。2017年9月,肯特股份就遞交了上市申請,不過,此次IPO預披露后悄無聲息。直到2022年6月7日,公司再度遞交上市申請,依然選擇創業板。
首次IPO沒有成功,可能與肯特股份的經營業績有關。本次IPO,肯特股份的經營業績略有改善,但存在拼湊之嫌。2019年至2022年1—6月(以下簡稱報告期),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為2.45億元、2.45億元、3.17億元、1.97億元,2021年意外大幅增長。對應的凈利潤為0.46億元、0.43億元、0.53億元、0.39億元,同樣是2021年出現大幅增長。
而這主要源于收購資產。招股書顯示,2019年11月,肯特股份與天塑科技成立合資公司天津氟膜(天塑科技持股比12%),收購天塑科技子公司天塑濱海的相關資產(生產設備、專利技術),2020年天塑科技已減資退出天津氟膜。
之后,公司業務新增四氟膜收入。2019年至2021年,公司四氟膜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0%、11.21%、16.21%。
令市場擔憂的是,靠并購新增的收入助力經營業績快速增長,這能否持續。2022年上半年,四氟膜貢獻的收入降至14.07%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近年來,肯特股份的毛利率、凈利率呈下降趨勢。2019年至2021年,公司綜合毛利率為38.14%、37.77%、35.71%,對應的凈利率為17.39%、16.84%、19.84%。
而面對如此不穩定的經營業績,肯特股份大舉分紅。在IPO前,公司于2019年4月、2020年5月、2021年4月和2021年12月先后進行了4次分紅,金額分別為2400萬元、1892.70萬元、2403.73萬元、2460.51萬元,合計達9156.94萬元,其中,2021年一年兩次分紅,合計分掉4864.24萬元。而此次公司預計募資3.52億元,其中4000萬元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項目,此舉被質疑是在圈錢。
控制權穩定性存疑
肯特股份的控制權穩定性存疑。
肯特股份成立于2001年6月,由楊文光、潘國光、李玉山、劉海寧、余清怡、閔衛平、楊納梅、郭沛中、趙瑞勇、林豐10名自然人共同出資58萬元設立。這58萬元,多數是以固定資產出資。
此后,為了籌集資金及引進資源,2001—2007年間,楊文光拉來了好友或前同事潘國光、張蔭谷、胡亞民、曹建國等人投資入伙。
奇怪的是,2021年4—6月,胡亞民、張蔭谷、潘國光、劉仰東、余清怡、閔曉倩、劉海寧、范丹鳳、曹建國等人均將所持公司部分股權進行了轉讓。受讓方中,公司實際控制人楊文光現身,楊文光的外甥也受讓了股份。
在IPO前,這些股東為何要轉讓股份?轉讓方胡亞民、張蔭谷、潘國光等還是楊文光的一致行動人。
2018年10月,楊文光與公司股東胡亞民、張蔭谷、潘國光、曹建國、楊燁、孫克原簽署了《一致行動協議》,楊文光及其一致行動人直接或間接合計控制公司71.77%的股份表決權。
可疑之處在于,已經68歲的楊文光為何要與胡亞民、張蔭谷等簽署無期限的一致行動協議。楊文光直接持有公司31.70%股份,通過員工持股平臺南京三富控制公司4.90%股份,合計控制公司36.60%表決權。胡亞民、張蔭谷、潘國光、曹建國合計持有公司34.04%股權,與楊文光擁有的表決權比例差距并不大。
實際控制人與自然人簽署無期限的《一致行動協議》,是否對董事會、股東大會的規范運作,對公司治理的規范性造成重大不利影響?未來,一旦一致行動協議解除,是否會波及控制權的穩定性,這些都存疑。
與楊文光簽署了一致行動人協議的楊燁、孫克原,分別是楊文光的女兒和女婿,二人均擁有美國居留權,其中楊燁為公司的董事兼副總經理、孫克原為公司的研發設計中心技術總監。
綜上所述,肯特股份的控制權穩定性存在隱患。
責編:ZB